時間:5.7(三)7:30-9:30
講師:劉志堅(看守台灣協會理事)
費用:免費入場,敬請預約
面對地球資源不停地被以開發之名破壞,造成各種生態環境浩劫的問題。如何讓環境生態永續發展,長年以來,成為環境議題裡極倍重要的項目。然而,「永續發展」直到現今,我們看見世界各地各項的環境生態破壞與掠奪的速度,似乎並未趨緩,問題,究竟在哪裏?
這場座談,為協會所主辦的「重構/翻轉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」系列講座之一,從文化、生態以及藝術三個領域切入,理解現今台灣環境的樣貌,對照世界各地足以借鏡的範例,找到我們可供參考、思考、改善以及前進的路。「永續還有可能嗎?從能源議題到建立永續生態的方法」,這一場座談將從近日所關切的核能議題開始,重新檢視「永續」是否已經淪為口號,而它真正的永續性指標該如何建立?並且,針對台灣的能源政策及真正永續性的替代方案,提出,如何翻轉我們的生活方式,才有可能達到環境的永續與共存。
關切台灣生態永續未來的朋友,歡迎一起參與。
講綱:
「永續」的迷失
地球的永續性指標及界限
地球永續性之「生態足跡」指標的衡量
「能源」議題
永續的能源替代方案
(兼論台灣的非核家園與核四興建案)
由「生態足跡」,看生活方式翻轉
重構我們的「小小生活方式」
講題:
「永續」已經變成一個口頭禪了。越講越氾濫,越講越心虛。
能源的問題,是現代人類維持其高消費水準及傳統經濟體系的核心。自1973年到2009年間,全球能源用量從46億噸油當量,攀升到從84億噸油當量,幾乎爆增了一倍。而化石燃料,如煤碳、石油、天然氣,佔了這期間全球能源用量的八成以上。燃燒化石燃料導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進入大氣中,並在大氣與海洋的接觸交換下,促使海洋逐漸酸化,在溫室效應作用下,促進氣候變遷及其後續各種效果,包括大氣災害的增加。以整個地球尺度觀察,全球二氧化碳濃度由十八世紀工業興起時的280 ppm,以每年1.5~2 ppm增加速度上升,到今年已上升到400 ppm。近年,全球各地氣溫持續升高,天災頻傳。
由生態足跡研究顯示,1961年時,人類生態足跡約為地球承載力的三分之二,目前,這世界生態過載已超過50%,約需1.5個地球才能提供我們所需要的再生資源,並吸收我們所排放的碳。高所得國家平均約佔用3.3全球公頃/人;此等高消費國家或地區,更是生態透支(、收態短缺、生態赤字),他們透過貿易仰賴其它國家的生態承載力,或者利用全球共有財(如碳匯)。我們應該規劃、設想,如何過「一個地球」的生活。
由於全球化的趨勢發展,加上管理不當的金融制度,形成更大的貧富差距;也加大、加速對地球資源的消耗,及對貧弱階級的剝削。環境上及社經上的不永續,促成了世代的不公平,及對人類未來全景的反思,這些都有待反省、檢討改善、解決。事實上,就是要一番體制及生活方式的重構及翻轉。
講者:
劉志堅
台大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、博士(主修:空氣污染防制及管理)
台灣環保聯盟學委、執委,環盟台北分會會長
看守台灣協會理事
環保署秘書、科長(,已於2013年夏退休)
台中縣、台南市環保局副局長
常期關切台灣永續發展議題
近期熱門活動..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