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砂灣砲台(海門天險)古戰場巡禮探索
(非會員版)
集合時間:2021/03/11(週四)上午08:40
集合地點:基隆車站(北站出口)
報名網址:
https://www.beclass.com/m/rid=244627f603f85366fcad
會員免費,非會員導覽機維護費100元,參加者自行保險,遵守防疫規定)。
諮詢電話:0952097183 張小姐
導覽老師:余重泉(台北安全漫遊協會理事.七堵文史工作室)
導覽行程:基隆車站→轉台灣好行T99客運→役政公園→228紀念公園→二砂灣砲台巡禮→賦歸..
**
下午14:00加碼,參觀曾樹銘老師的..海舶工作站..!觀賞小型船模型的製作過程!
美食推薦:金龍肉羹麵..小峨嵋川菜館..東岸美食館.
中正公園,位於基隆港東岸小山丘上,因位於基隆港邊,成為百年古戰場。經歷(1840)清英鴉片戰爭,(1884)清法戰爭,(1895)乙未戰役,整個山上砲火連連…….靜靜的默世著陣地殘跡,遙想百年前,法軍佔領基隆港東方防禦線。1885/01/10,法軍擁兵西風部隊,橫衝攻擊紅淡山竹堡,清兵和地方鄉勇在這疊石陣地,奮戰抵禦法軍的入侵,如今在時間的長河,一切終歸平淡!…….
清法期間:稱「小基隆山」。日治時期,日本稱「觀瀾山」。1945年,國民政府來台至今。
「中正公園」於民國39年(1950),由基隆市政府闢建,以紀念「前總統蔣中正」而命名的公園。公園一部分原為「石坂莊作」所開闢私人公園-「石坂公園」,昭和8年(1933),石坂莊作將公園捐給基隆市政府。
公園本身景觀共分為三層,第一層:基隆忠烈祠(原為基隆神社),思古幽情。第二層:基隆中元普渡祭典-主普壇所在及民俗文物館。第三層:公園最高處「觀海亭」,也是大佛禪寺,靜心禮佛所在。公園景觀各有地方文史特色,值得你來一趟漫步小旅行。
役政公園(阿姆斯托朗後膛鋼砲)
役政公園座落於基隆市中正區壽山路附近 全國第一座結合陸海空三軍除役武器裝備的公園。 役政公園內最具歷史價值的,是一尊由清朝巡撫劉銘傳時代保存至今的「阿姆斯托朗後膛鋼砲」,砲口內徑8英吋,有效射程5公里,全長5.55公尺,重12公噸,膛腺左旋,砲閂螺旋式閉鎖後膛鋼砲。它是目前台灣極少數由清代遺留至今的大型真砲,也是基隆各砲台區所存留唯一的真砲,可以說是非常珍貴。一直到1994年,才由三軍大學交回基隆市政府,被置役政公園。
基隆228紀念碑
1947年2月27日,因台灣省專賣局職員,到大稻埕查緝私煙,引發專員蠻橫打傷女犯後,又開槍射殺抗議市民,導致民眾蜂起抗爭,蔓延全台,爆發「228事件」。
3月4日宣布解嚴,3月8日起,便開始展開掃蕩工作。國民政府派21師部隊抵台到達基隆港鎮壓,步槍及機關槍密集射殺岸邊民眾,街上空無一人,基隆市區如一片死寂。3月10日清晨,部隊在本市港口各地掃蕩,挨戶搜查,將每戶壯丁強行押解離去。據報指出3/8~3/16,基隆地區遭屠殺者約兩千餘人。
1995年9月30日立:「基隆228紀念碑」碑體如「西洋蠟燭」。1.黑色銅鑄圓座:表徵對受難者無限的追思、掉念。2.向上的三股脈絡:代表受難菁英血昇華後的凝望照亮社會的心靈重建光明社會。
二砂灣砲台(海門天險)
二砂灣砲台的歷史,可回溯到1840年清英戰爭期間,那時候雞籠的防衛已從社寮島,移到二砂灣與三沙灣。台灣兵備道姚瑩與台灣鎮總兵達洪阿,受命興建八座砲台,位置就在今天的復興館與三沙灣附近。
清法戰爭時,法國艦隊浩蕩壓境,(1884年)砲台遭法軍艦隊摧毀,法軍登陸欲由此進逼台北府,清法戰役,突顯了基隆海防與台灣的戰略重要性。台灣建省後,劉銘傳巡撫,聘請德國技師「鮑恩士」規劃設計西式砲台,其中就包括二砂灣砲台。
舊沙灣砲台設置在大海邊,火力弱,射程近,較暴露,新的二砂灣砲台(海門天險)移往山坡處,1886年,開始興建陸續配置,透過怡和洋行購置的三門阿姆斯朗後膛砲,(6吋2門、8吋1門)1889年砲台完工、其中北側砲座設6吋砲1門,面朝基隆港內口,南側砲座二門,右砲台備8吋為主戰砲台,鎮守基隆港口,右側八尺門漁港,控制港門以外的航道及海域。左砲台為另一6吋砲作為輔助。
二砂灣砲台,低處是背海的紮營營區,高處才是面海的炮台,屬於「抱山式砲台」的配置。砲台內,兵勇墓群是紀念客死異鄉戰士,由墓碑上當年臨時以隨身刀劍刻在墓碑的碑文之痕跡中,依稀可以感受當時士兵的豪邁雄壯情感。
二砂灣砲台,並與位於外海的「社寮砲台」、「白米甕炮台」構成基隆港內,強有力三角防禦網。防守基隆內、外港安全。
大沙灣石圍考古分享會2020/11/01
接續昨日的沙灣星夜,在校官眷舍旁的 #大沙灣石圍遺構,這個禮拜也要舉辦考古調查發掘計畫成果分享會了!
在大沙灣地區,有一塊孤獨矗立在荒草中的神祕結構,當今稱之為「大沙灣石圍遺構」,亦即早年當地居民所稱的「#麻糬牆」,但不論是麻糬牆或是石圍遺構,在經過一年多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後,它的真實身份終於被揭開!
其實它是建於清末光緒年間,用以抵禦列強、扼守基隆的軍事砲臺。砲臺以人工將三合土逐層夯實建造而成,內部設有砲座、兵房、彈藥庫等,三面以砂岩石塊砌造作為牆垣。遺憾的是,清軍抵擋不了法軍的巨型艦砲,砲臺於開戰後不久便遭摧毀。
隨著物換星移,黯然退出歷史舞台,亦掩沒於荒煙蔓草中,只剩下今日我們所見的冰山一角,它的故事也隱沒在歷史洪流中。不過,在考古團隊歷時一年多的調查發掘下,完整地揭露它的身世與面貌,現在就讓我們來為大家述說它的故事。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