▍活動時間:11/03(日)09:30-16:30
▍集合地點:台北捷運 安坑輕軌線 新和國小站
▍講師群:陳金萬、吳柏瑋、羅雲瀧、潘正育、簡明捷
▍內容:實際走讀尖山與外挖仔認識秀朗社遷移路線與地方脈絡。
▍提醒:請穿長袖衣物,避免病媒蚊叮咬。
▍報名連結:
話說百歲秀朗--- 暗坑挖仔社踏查&簡易族語教學活動
我們都走過秀朗路、秀朗橋,但秀朗是什麼意思?挖仔又在哪裡?
秀朗社,根據荷蘭時期的番族戶口紀錄即有「siron社」,郁永河提到的淡北二十二社有「繡朗社」,黃叔璥的《番俗六考》則稱「秀朗社」,指的應是同一個番社。依照潘英海教授的考據,「朗」(ron)是住處的意思,秀朗意即「秀人住的地方」。其社址有本社與分社,本社又稱挖仔社(漢人以閩語稱河流轉折處為「挖仔」,以此得名),應在新店溪上游的五重溪岸內挖仔一帶。今天的新北市永和區秀朗里(清末淡水縣擺接堡秀朗庄),應是分社。另外,秀朗社與位於新店溪對岸艋舺的加蚋仔(今萬華東園)的雷裡社相鄰,經常因地緣一起納稅,在清嘉慶年間被官府合稱雷朗社。
目前已知最早的秀朗社先人名東義乃,其後為君孝及兩子潤福、君孝仔,至此仍保留原住民音譯名字。嘉慶年間,在契字記錄中首次出現漢化名字的番業主潘開鳳(潤福之子)及韓敬元(君孝仔之子)。在內挖仔地區,至今仍有秀朗社潘姓後裔居住在一座三合院古厝,是由潘開鳳的曾孫潘朝順於1924年所建,至今剛滿百年。在歷史長河中,秀朗社歷經了西班牙、荷蘭、明鄭、清國、日本的殖民統治,從地權、姓名、語言、人口到祭祀文化不斷在流失。至潘朝順(擺接堡雷朗社人)入婿秀朗潘家,娶童養媳江氏劉為妻,奮發圖強,曾於日治時期任柴埕保正,其後嗣多地方仕紳,例如其長子坡圳、三子廷芳曾先後任安坑國小校長,也在地方留下許多故事。
時值凱達格蘭族秀朗社潘家古厝建成百歲,讓我們搭上時光機,一起說幾句秀朗社的話,一起踏查過去秀朗人走過的路。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