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堵寧靜小鎮.生活記憶探索--台北市人本交通安全漫遊協會
一、導覽日期:2025.04. 17 (四)
二、活動時間:09:00-12:00(08:45集合領導覽機)
三、集合地點:七堵車站東出口廣場(東新街)
四、導覽老師:余重泉老師
五、報名網址: https://www.beclass.com/rid=294feca67d3c64ed9c6f
(名額30名,會員收費$100,非會員$300,憑身分證領導覽機,自備保險、個人用品、藥品、雨具,遵守防疫規定。)
台北市人本交通安全漫遊協會 諮詢電話:0952-366577 徐小姐
六、導覽行程:09:00~12:00
七堵車站~~慶濟宮~開源戲院遺址~南興市場~百年洗衣窟~
七堵頂街福德宮~六堵險圳景觀~頂圳福德宮~俊德吊橋(金森吊
橋)~崇智橋(永隆吊橋)~ 七堵鐵道公園。
七、導覽綱要:
1.你知道嗎?七堵早期有2個火車站,1966年,台鐵設立七堵駝峰式調車場,將本站分割成前、後2站,北上停靠前站,南下列車停泊後站。2007年,配合鐵路地下化,南港專案。及基隆市市政府市地重劃,七堵前站遷除,重組再現歷史風貌。
2.台北(瑠公圳),中和(永豐圳),很有名氣。但七堵也有水圳文化,你知道嗎?七堵本是阡陌一片農地,約乾隆末期(1795年),陸續由泉州,安溪順基隆河谷上流,到達七堵庄墾居,為引水灌溉農田,因而興建七堵圳、頂大圳、拔西猴圳。七堵圳工程,雖是個不起眼小地域,卻是幾百年來和台灣近代史的遷建有關係,更是歷史的遺跡。讓我們漫步踏尋先民的腳印。
七堵是基隆市最西端的行政區,西北界為新北市萬里區,
西南與汐止區相鄰,東北及東面與基隆市安樂區、暖暖區接壤。
七堵全區總面積約56平方公里,山林廣闊,為基隆七區中面積
最大的行政區,現有一萬八千餘戶,五萬五千多人口,現分為
21個里。
從地形來看,七堵四面群岳環峙,層層山巒間有翠綠
幽谷,風光明媚。爬七堵群山,登頂展望,視野極佳,可遙山
谷,氣勢磅礡,甚為壯觀。天空景色也隨著季節變化有所不同。
七堵區地勢南北高而中間低,除了基隆河沖積出的河階台地之
外,全區多是丘陵山嶺。基隆河由暖暖區的八堵入境,從東北
向西南斜貫本區。七堵的基隆河曲流地形特別明顯,伴隨著曲
流的是河階地形,七堵、六堵、五堵就是在河階台地上發展出
來的聚落。在漢人拓墾之前,平埔族人曾在此地活動,那時七
堵的土地上,有成群的梅花鹿和滿山遍野的樟樹,平埔族人就
是以狩獵群鹿為生。一、二百年前,漢人溯基隆河而上,來到
七堵區開墾,先民開墾的模式是:第一、二年先種植可以收成
快,又可填飽肚子的蕃薯、雜糧,待地整平、引水系統完成了,
才開始種主食稻米;在種稻之外,接著種植大菁、茶葉等經濟
作物。
光緒11年(1885),清法戰爭結束,劉銘傳開始積極在基
隆建設。光緒16年(1890),修築台灣第一條鐵路,工人在基隆
河築八堵鐵道橋時,於八堵鐵橋(七堵大華橋)附近發現砂金,
一時之間數千淘金者集結於七堵、八堵、暖暖一帶。
短短的淘金熱潮過後,煤礦業興起,從清未、日治,一直
到民國70年代,水運、輕便車、吊橋輕便車、鐵路上穿流的是
一車車的黑金-煤炭,這時期的七堵人,大多從事礦坑開挖或
與煤礦相關的產業。七堵區,因一河五溪地形,分割形成七堵、
六堵、五堵、石厝坑、瑪陵坑、友蚋,6塊河階地,每處都有
歷史文化典故,就等大家漫步踏尋,裡的歷史故事。
百年洗衣窟:
七堵街早期為農業社會,當時自來水不普及,現在洗衣窟的位置,充滿的寧靜氣圍,水流清澈,泉水不斷湧出。勤儉顧家婦女,將衣服提至基隆河邊濯洗,洗的是生活與地方的人情味,自然流露互動的情景,是人與土地的記憶關係。
福德宮~土地公廟:
土地公,土地崇拜是農業社會一種重要的信仰方式,認為可祈求五穀豐收,農業豐收外,另方面也認爲是可以消災解厄,保護居家平安,是重要的精神支柱。
土地公廟是聚落居民信仰的祭祀中心,而山區聚落多為散村型態,因此土地公廟是居民溝通互動的集會場所,並留有當地土名、仕紳、宗族、產業的重要線索所在。昔日有石棚、石塊所砌造,日治則多了紅磚材質,戰後80年代,居民經濟富裕,則多改建為水泥磚砌材質。
六堵頂圳福德宮:
六堵平原一帶,在明朝末葉前為一荒蕪之地,除少數平埔族足跡外,無人在此開墾。大約到嘉慶二十二年(西元1817年)泉州安溪縣余氏先賢帶領子弟渡海來台,到達六堵定居開墾,余氏先賢分為頂圳余、下圳余,同族不同系。頂圳余以土地公田(今工建西路)為開發基礎,後逐漸向基隆河擴大農地面積,極需增開水源,經踏勘測定,發現可由草濫拔西猴溪引用水源,因工程艱困,需要有專才工作經驗,乃由先賢專家許氏承擔該水源之水圳開鑿工程,由草濫引導水源。
草濫溪水是由姜子山源頭順流而下,經泰安瀑布流入拔西猴溪,到後旦旦庄處旁一支流。當地耆老說:「此支流為七堵小坑山、埔尾村流過來的,水源充足,建有大埤,以儲存山區流水,並和拔西猴溪水一起匯流。在大坑村曾建一攔水壩,在此開始靠山壁開鑿建圳,做圳溝引水進入農耕地。」
六堵山腳有一段懸崖峭壁,圳路開鑿經過此地驚險萬分,先民冒著生命危險,以堅毅的精神一鋤一剷開圳路,此段圳最危險、最艱鉅、最壯觀、也最具有價值保留的文化資產,先人稱此為「險圳」。危險圳旁的石壁上有一形似鯉魚的岩石,耆老細述這塊鯉魚石:這條「鯉魚」河懷山抱,靈氣獨鐘,象徵勇往直前、悠遊自在;從遠處望去,有如鯉魚躍龍門,氣勢非凡;以前峭壁雜草較少,鯉魚形狀更為清晰,來往基隆河的遊客、貿易船隻經過此段,不論官吏商旅都詫異此景,停頓觀賞,並嘆為觀止,這真是「天造萬物,鬼斧神工。」
先賢歷經千辛萬苦,穿越高嶺險峻,終於完成艱鉅的工程;長
當年居民為感謝土地公等神祇保佑,乃於六堵山北面、頂圳上游建頂圳土地公廟,廟碑刻有:「道光十四年端子置、福德宮、六堵眾弟子。」見證了這一頁歷史;該處的水田也命名為「土地公田」,後山為「土地公山」。廟埕柱子上對聯寫的是:「頂山發蹟美籟潤六福、圳水流聲家蔭降堵德。」對聯正描述了這座廟地理空間的特色,表現早期先民開墾生活景象。
七堵舊火車站:
清末,七堵火車站稱為「八堵鐵路驛站」。日治時期,改為七堵火車站,沿用至今。
光緒13年(1887),台灣巡撫劉銘傳,由於商務與軍事考量,成立「全台鐵路商務局」,興建台北至基隆段鐵路,光緒17年(1891),基隆→水返腳段鐵路通車,於七堵前站址設「八堵驛站」。日治年間,總督府確認,清朝鐵路彎取、坡度高,不堪使用。因故改鐵路路線,1897年完工通車,1889年新設「八堵車站」後改為「七堵車站」,並同時興建木造站房。於大正元年(1921),完工開始營業,已有百年的歷史。車站屋頂,採混合切妻造(懸山)與入母屋造(歇山),形成不對稱的「和洋混合建築」。1998年實建南港專案,七堵新車站取代舊站啟用,這座木造老車站房,因此走入歷史。2007年文化局列為歷史建築,並配合都市計畫,而遷後重建。2009年,七堵鐵道公園竣工啟用,並規劃月台及鐵軌區域,重現原七堵站的意象,典雅脫俗,檜木芳香,頗具思古情懷之旅。
八堵鐵橋:
清光緒16年(1890),劉銘傳著手興建台灣鐵路,橫跨基隆河,假設「八堵鐵橋」時,工人發現河裡砂金,掀起一股淘金熱潮,淘金客溯河而上,始發現九份、金瓜石金礦,開啟台灣百年的黃金傳奇。(現為七堵大華橋)
七堵調車場:
1968年動工興建,1972年竣工使用,主要業務定對貨 運列車實施調度與編組,因設立調車場,土地不夠使用,故把七堵客運上行、下行分成二地上車,特殊狀況。1994年,因南港調車場停用,七堵車站取代改為客運調車為主。貨物貨櫃車轉移到五堵貨場。
【連柑宅】:
位於六合橋與七賢橋之間,三面受基隆河彎取圍繞,而形成圓形的河階地,因外圍像圓形的桔子,故稱之:「連柑宅」。早期為農耕地,種植稻米,由石厝坑溪築圳引水灌溉水田。為通往瑪陵坑的主要道路。古早道路不通,村民來往都依賴瑪陵尖古道。七堵礦業興盛,為了運送瑪陵坑礦坑煤炭,礦主從瑪陵坑阿班嶺,沿著溪畔鋪設運煤輕便車道,經大埔、港口,到連柑宅大埕後,再架設「金森吊橋」輕便車道。橫跨基隆河,再延伸到七堵火車站,銜接縱貫線鐵路,運送煤炭到碼頭,裝船外銷。礦業興盛時期,由農業轉為礦業,村民大大小小,都跑到礦坑幫忙推煤炭車,由瑪陵坑阿班嶺,推著載滿煤炭的輕便車,經連柑宅,直到七堵車站,工作量非常辛苦,就是為了幾分錢,貼補家用,這就是早期村民生活學照。1971年後,礦業沒落,吊橋改為人行步橋,2002年納莉颱風掃過七堵,百年歷史的吊橋,受到強風雨打遭損壞,被迫拆除,現場遺留吊橋石柱上,留有民國1964年改建「俊德吊橋」,及前市長「林番王」題的石碑,成追憶。
連柑宅俊德路旁,有一座俊德10號公園,寧靜幽雅,清晨,村民都來此運動,散步,很適合喜歡寧靜的朋友,來此休閒。
1931年,興建的「俊德吊橋」,原名「金森吊橋」,此為七堵輕鐵合名會社,社長「金森外次郎」,為了運輸瑪陵坑地區的煤礦,興建的一座吊橋,歷經百餘年,毀於2011年象神和納莉颱風。2012年,新建完成的「俊德吊橋」,位於基隆河兩岸,適合清晨或黃昏散步或騎自行車運動的好去處。也能一邊回憶往昔的光景。
八、注意事項:
1. 飲水要帶足,護膝視個人狀況而備
2. 請帶防曬、禦寒、防雨裝備。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