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憶中的臺北新公園--台北市人本交通安全漫遊協會
一、日期/時間:2025.04.24(四)/早上08:50領導覽機(09:00-12:00)
二、集合地點:臺大醫院捷運站四號出口
三、導覽老師:林遠照老師
四、報名網址: https://www.beclass.com/rid=294fecd67d7cdb8e59c4
(名額30名,會員收費$100,非會員$300,憑身分證領導覽機,自備保險、個人用品、藥品、雨具,遵守防疫規定。)
台北市人本交通安全漫遊協會 諮詢電話:0952-366577 徐小姐
五、導覽行進路線:
集合點(臺大醫院捷運站四號出口)→柳生一義銅像舊址→愛國婦人會舊址→黃氏節孝坊→臺灣博物館→三井株式會社→臺博館土銀分館→公園音樂台→急公好義坊→臺北天滿宮舊址→臺北俱樂部舊址→臺北放送局(臺北二二八紀念館)→臺大醫院舊館→玉音放送塔→臺北第一座棒前場舊址→(結束導覽)。
六、走讀背景說明
打開Google地圖,如果您以中山南路、忠孝西路、中華路、愛國西路為界,這四條大道是清代臺北城的四面城牆,而城牆中間偏東的綠地標示,就是眾所週知的二二八和平公園。1996年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,為了紀念二二八事件,將公園改名爲「二二八和平公園」,在此之前是以1946年命名的「臺北公園」稱呼。然而經歷過日本統治,跨過二戰的前輩們,還是習慣稱之為「臺北新公園」。
日本統治台灣初期,為了改善環境衛生,建設屬於日本帝國的第一個現代化殖民地,除了忙於興建上、下水道,改善環境衛生之外,也花費了很大的心力推進「市區改正」的工作,臺北新公園就是推進市區改正下所規劃的公園。總督府遺留的文件顯示,1900年的市區改正圖,即在原本的臺北城內,明顯的標示「公園敷地」的位置,公園建設的推進就此展開。然而因爲公園預定地裡有許多公務機構遷移的問題,一直耽誤著建設工程的推進,因此一直到1908年,公園才全部完工正式開園。次時,臺北的另一座公園—圓山公園,早就完工使用,因此臺北居民為了區分,才將此公園稱為「臺北新公園」。
回顧日本統治台灣之前都清時期,除非有機會進入望族豪紳的私人庭園,一般庶民很難體會到庭園的休憩功能。日本治臺後,總督府將歐美的都市公園概念引入臺灣,不僅僅使市區的空間使用規劃做了改變,也同時改變了居民的日常生活習慣,公園綠地也漸漸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無論是晚清、日治時期或者是國民政府統治時期,對臺北新公園來說,因鄰近政府行政中樞,因此公園的部分外貌會因政權更替遭而改變,然而整體而言,這座公園應該是目前唯一座被完整保留的百年公園。也因為地理環境位置特殊,因此除了傳統上的公園基本功能之外,受到政權更替的演進,讓公園承載著無數的歷史記憶。
簡單的列舉一下公園內與外圍周邊的建築物,就可以看出這座公園幾乎紀錄了三個統治政權的完整記憶。屬於國定古蹟的建築有:國立臺灣博物館、臺北賓館(臺灣總督官邸)、總統府(台灣總督府);市定古蹟(原二級古蹟)有:急公好義坊、黃氏節孝坊、臺北二二八紀念館(台北放送局)、台博館土銀分館(日本勸業銀行舊址)、三井株式會社、臺大醫院舊館等。現存還可以看見的就有這麼多承載歷史記憶的硬體設施,還有幾乎從記憶消失中的天后宮、臺北俱樂部、天滿宮神社等,因為政權輪替而改變的地貌,一定也有很多人、事、地、物演變的故事可以讓我們回憶。就讓我們一起分享,充滿百年記憶的「臺北新公園」演進過程。
1. 飲水要帶足,護膝視個人狀況而備
2. 請帶防曬、禦寒、防雨裝備。
![]() |